一、分析论证方法
分析论证方法要做到:
(一)判断准
1.准确判断每一种论证方法
抓住每种论证方法的语言标志,如例证法多用“譬如”等,比喻论证多用“如……”“好像……”等,因果论证多用“因为……”“究其原因”等。当然,标志词只是技巧,最根本的还是依据文意。注意易混论证方法的区别,如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比喻论证是一种用人们熟悉的、易懂的具体事物证明人们生疏的、难以理解的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其基础是比喻修辞手法,重在说理的形象化和具体化。类比论证是用两个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相比较,其基础是类比推理,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其着重点在于说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例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中用“大宅子”“鱼翅”“鸦片”来论证文化遗产、文学遗产中的精华及糟粕,是比喻论证;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类比论证。
2.注意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一段之中,会综合使用多种论证方法;一句之内,也会综合使用两种甚至三种论证方法,这些在判断时都要多加关注。
(二)分析实
分析论证效果要落在实处,一要落实在证明的论点是什么,二要落实在文中的论证效果,而不是简单地搬用论证效果套语,贴上标签就了事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数字化工具书容量大,轻便小巧,检索便利,可根据读者需要设置很多人性化的功能,还可利用互联网进行远距离的数据传输,却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所以纸质工具书仍然有电子工具书不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电子工具书和纸质工具书哪个更有助于读者掌握信息,一直存在争论。在这一问题上很多专家学者也做了调查研究。比如就英语工具书而言,邓琳在调查中发现,读者普遍认为纸质工具书能为学习者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通常除了和电子词典一样能让学习者了解和掌握词义之外,还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例句、语法知识、用法信息以及背景知识等,以帮助学生准确使用词语,为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在面对写作、会话等需要积极产出的言语活动中,纸质工具书的作用更加明显。至于目前学生偏爱电子工具书,并非因为电子工具书的内容有绝对优势,而是因为电子工具书携带方便。并且陈玉珍在研究中发现,由于电子工具书“输出屏幕的幅面尺寸有限,一次查询的信息量有限,且其微观结构太简单,无法与纸质词典相比”。纸质工具书比电子工具书更有助于读者准确、高效地获取信息,这也是纸质工具书最大的优势。
其次,电子化阅读具有携带方便、容量较大、可选择范围广等优势,但是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的阅读,获得的是碎片化信息,读者无须严谨思考,容易形成思维惰性。黎荣华曾就英语电子词典和纸质词典对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的影响展开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尽管电子词典能为英语学习者带来便利,节省时间,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普及很多不知道的单词,但正是由于其极其迅捷的特点,导致学生缺乏思考的过程,对词义理解和记忆不深,对学生词汇量的扩展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负面效应”。这也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多老师和家长还是偏爱纸质工具书的重要原因。
另外,目前的电子工具书市场鱼龙混杂,很多电子工具书融入了不少商业元素,广告和超链接等附加功能让读者很难集中注意力。这对于读者,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读者来说,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最初想要获取的信息上。电子阅读对于视力的影响不容小觑。已经有专家表示,长期看电子屏幕对视力的损害非常明显。从健康的角度看,纸质工具书也比较有优势。
上述因素决定了纸质工具书在电子阅读时代仍可拥有一席之地。另外,从媒体发展的历史经验看,一种新媒介技术推生的新媒介形态难免对倚赖原有技术的传播媒介形成巨大冲击,但是原有技术的传播媒介并不会立刻消亡。比如当电视出现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广播即将消亡,因为当时人们认为电视既有图像又有声音,而广播只有声音。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广播有着电视无法比拟的优势——携带方便。同理,在电子工具书凸显纸质工具书携带不便、检索烦琐等缺陷的同时,也凸显了其内容丰富、有利于深度阅读的特性。
(摘编自陈飘平《纸质工具书为什么不会被电子工具书取代》)
材料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引用论证。引用调查研究的结论证明纸质工具书更有助于读者准确、高效地获取信息,更有利于深入思考。②对比论证。将电子工具书与纸质工具书进行对比,凸显纸质工具书内容丰富、有利于深度阅读的特性。③举例论证。以电视出现之后广播并未消亡为例,证明一种新媒介技术产生之后,原有的媒介技术不会立刻消亡。
二、分析论证特点
分析论证特点要做到:
1.多角度切入
(1)按照思考优先顺序,依次为: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方式、论证语言。注意特殊,如开头与结尾的论证特点。
(2)注意分析论证某一特点的切入角度,如要求分析论证严密的特点,可从结构谨严、过渡紧密、语言严密及逻辑性强等角度分析。
2.使用专业术语,答出效果
(1)结构方面:层进式结构,使论述深入;并列式结构,使论述层次清晰。
(2)论证方法:例证法,典型、有力;引用法,增加权威性,引用古诗词又可增加文化底蕴和文学味;对比法,鲜明突出;喻证法,通俗易懂,说理生动等。多种论证方法综合使用,增加论证力量,有说服力。
(3)论证方式:①立论式:提出论题(论点)→分析问题(展开论证)→解决问题(得出结论)。②驳论式:提出错误观点→批驳错误观点→提出正确观点。
(4)论证语言:语言严密,使论证严密;语言通俗易懂,使论证有说服力。使用拟人、比喻修辞,使论证生动、形象;使用设问,或引人注意,或启人思考等。
对点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以下所谓的“矛盾”并不是决定网络文学未来的真实矛盾: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的矛盾;网络文学文本“文学性”与“娱乐性”的矛盾;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性”与“文学性”的矛盾;等等。
上述“矛盾”之所以成为众多批评者争论不休的话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少洞悉网络文学真实矛盾的视野。我们必须在反思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基础上来客观分析其产生的效果和经验。如果我们把网络文学当作一种文学的既成事实,当作在网络时代文学应然的形态,那就陷入了“文学一般”的形式。不首先去“了解它们的历史性质”,而仅仅满足于“从事后开始的”思索,又怎能把握它身后那些真实的矛盾?
我们认为,制约着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真实的矛盾根本上有两个。其一,数百万网文劳工与网络文学资本方的矛盾。网络文学既是一种一般的文学活动形式——由众多不同的作者写出数量巨大的文本,再由更多的读者阅读,但它更是后工业经济时代的一种非物质劳动。它当然需要文学创造的能力,但此时它已经不再是一种个性的创造性,而是一种社会的创造性,一种被资本改组和收编的创造性。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谈论网络文学时,说创造性是奢侈的;为什么大多数网络写手不愿称自己为作家;为什么不论是网文大神,还是没什么名声的码字工,几乎都很难从网文写作中收获足以安心的欣悦。
其二,数亿网络文学读者真实而丰富的阅读需求,与高度预设的类型化快感机制之间的矛盾。目前,主流的对网络文学的评判,就是把它视为通俗文学在网络时代的延续和发展,这种论点从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理论出发,认为网络文学是迎合大众读者,“满足大众心理乃至生理需求”,“为读者提供快感补偿与情感体验功能”的通俗文学。然而,通俗文学从来都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中获得相对的定位,其功能形态并非固定不变,而且一个时代的通俗文学常常会在另外的时代成为严肃文学的经典。同样,通俗文学的读者大众也并非一个超历史的群体。正如洛文塔尔曾经指出的那样,分析“不能把‘大众的趣味’作为一个基本范畴,而是要坚持查明这种趣味作为技术、政治和经济条件以及生产领域主宰利益的特定结果,是如何灌输给消费者的”。这就意味着,所谓大众的心理需求不只是网络类型文学服务的对象,更是后者生产的一种结果。
这些才是网络类型文学生产中真实的矛盾,是诸多矛盾现象的根源所在。在这一矛盾的形式中,网络文学可能释放出的人民巨大的创作热情和阅读热情都被压扁在资本主导的生产界面上。这一矛盾也呈现在网络文学的文本形态中:网络文学的问题远不是什么文学性的衰变或审美性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