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周琛 菏泽报道
8月29日,菏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主持召开“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发制品产业专场新闻发布会,据悉,2025年1-7月份,鄄城县发制品规上企业11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1.68亿元,同比增长12.46%,进出口约20.29亿元,同比增长48.75%。
鄄城县素有“中国发都”之称,是全国最大的高端真人发生产加工基地,被商务部评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自上世纪70年代起,鄄城县郑营、富春等乡已有部分农民开始走街串巷收购人发,从事人发原料买卖。同时,金堤人发皮毛市场自发兴起,成为全国最早的发制品专业市场之一。90年代中期,鄄城县人发经营户逐年增加,人发收购人员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及印度、越南、缅甸等周边国家。2000年以来,菏泽北方发制品有限公司、菏泽奥斯卡发制品有限公司等境外资本和外来企业带动发制品产业迈入二次创业阶段,一批完成资本积累的人发收购户、加工户逐步涉足发制品产业初加工、深加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完善,鄄城县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发制品原料集散地和发制品加工生产基地。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鄄城县发制品产业规模持续壮大,2024年在税务机关登记的企业纳税人670户,税收2.46亿元,其中规上企业96家。2025年1-7月份,发制品规上企业11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1.68亿元,同比增长12.46%,进出口约20.29亿元,同比增长48.75%。与国内其他发制品集聚区相比,鄄城县生产的真人发产品在高端市场享有盛誉,国际市场的影响力显著提升,在稳定外贸进出口、解决就业、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聚焦发制品特色产业发展,助推发制品产业提质增效
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鄄城县2012年启动发制品一园、二园建设,2014年全部建成,目前已入驻企业70余家。在此基础上,2024年开工建设占地486亩的发制品三园,目前完工,可容纳60余家企业入驻。园区内同步建设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中心、保税仓库等配套设施,能实现发制品原料进口、保税服务、电商寄售、人发交易四位一体的数字化产业链条,推动产业从源头到终端、从线下到云端的全链条生态协同。产业发展与配套建设过程中,张鹏市长与市商务局多次深入产业园调研,了解产业需求与建设难点,推动鄄城县与菏泽海关精准对接,加速保税仓库建设,为产业全链条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通过技术突破与链条完善,推动产业向“全链条加工 + 高附加值”转型,实现从“档发初加工”到“发帘编织、高端发套定制”的跨越,产业链已延伸至真发预制、工艺设计、私人定制、产品销售全环节。目前已构建“原料购销--初加工--深加工--成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产品涵盖发帘、发套、接发、私人定制假发等千余种,稳居行业主导地位。
将发制品产业纳入全县“10 条重点产业链”,通过“链长牵头、部门协同”破解发展难题,同时建立“发制品产业联席会议机制”,定期研究原材料价格波动、跨境物流瓶颈等共性问题;成立鄄城发制品企业协会,规范行业竞争;全年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发博会、国际美发展等国内外展会10 余场,持续提升市场覆盖率。此外,菏泽市商务局将发制品相关展会纳入市级重点支持展会范畴,从政策、资源层面为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保驾护航,形成市县联动促发展的良好格局。
紧抓“数字贸易”机遇,以分层多元策略抢占跨境贸易高地,推动产业高质量“出海”。平台布局构建“社交引流+跨境交易+国内协同”矩阵:助力企业入驻TikTok、Instagram等社交平台,借假发变装视频营销获客;推动企业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速卖通开展跨境业务,引导部分企业在1688网站注册门店拓展批发、夯实内销,实现内外贸协同。海外深耕聚焦品牌与服务:鼓励企业建海外营销网络,以“前店后仓”“前展后仓”提速供应链,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出海品牌,目前已在国外注册 20 多个自主品牌。保障上,市县商务局持续开展跨境电商培训,覆盖运营、营销等内容,补齐企业能力短板,为产业“出海”注能。
为打响中国发都品牌,鄄城县委县政府积极协助鄄城发制品协会、鄄城跨境电商协会筹办2025鄄城首届发制品博览会。发博会计划于9月6日-7日在鄄城县第三发制品产业园举办,邀请150余名国外发制品采购商、行业人士参会采购洽谈,助力发制品企业拓展国外市场,提升产业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中国发都-鄄城”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