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家门口养老、托育更便利 重庆这样安排→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30 15:44:00    

6月30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扛起新使命 谱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三场)——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发布人




傅倩倩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徐 彬 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


余 颖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余朝洪 市商务委总经济师


钟前元 市文化旅游委一级巡视员





主持人




何 涯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如何将“烟火气”留在社区?

打造消费新场景

构建“家门口”特色商业体系





市商务委总经济师余朝洪介绍,社区商业作为“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重要内容,市商务委积极推动商业服务专项改革,打造“15分钟商业服务圈”,主要开展了三个方面工作:


  • 做好顶层设计。聚焦打造社区商业空间、服务供给、数字化赋能、主体培育四大体系,制定印发《打造“15分钟商业服务圈”改革实施方案》和建设导则,有效链接基层治理、便捷出行、托育养老、健康就业、文体休憩等工作,共同推进商业服务圈建设。


  • 抓好场景打造。根据社区发展基础和居民消费需求,引导社区差异化发展,构建“家门口”特色商业体系,让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高品质社区服务。


比如,江北区的渝北社区充分发挥紧邻观音桥商圈的优势,打造咖啡小馆、文创杂货、自助照相馆等时尚消费新场景,优化商业结构,提升消费品质。


市民、游客在北仓文创街区游玩资料图。林豪 摄


九龙坡区的民主村社区打造半坡聚落餐饮集聚区,将烟火气息与本地品牌商业相结合,入驻多家知名品牌,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多元化的就餐选择。


  • 抓好业态提升。聚焦“一店一早”“一菜一修”,大力实施品牌连锁便利店进社区、家政进社区、智慧菜市场改造等专项行动,着力补齐基本保障类业态、完善品质提升类业态。


石油路社区食堂。图源:渝中发布


比如,渝中区的石油路社区构建以早餐店为主,便利店、移动餐饮售卖车为补充的多层次早餐供应体系,各类早餐店达34家。


通过“15分钟商业服务圈”建设,全市社区商业品质显著提升,消费持续回稳向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全面加快。1—5月,全市社零总额6803.63亿元,同比增长4.7%。


下一步,市商务委将聚焦高品质商业消费环境提升,在居民“家门口”,配齐购物、餐饮、家政、快递、维修等基本保障类业态,在居民“家周边”,因地制宜发展娱乐、休闲、社交、亲子等品质提升类业态。持续打造社区消费场景,组织开展“便民生活节”系列活动,不断满足市民便利消费、特色消费、品质消费需求,让社区便民圈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幸福圈”。



如何科学制定相关规划?

中心城区全域划分成

915个15分钟生活圈

配置菜市场、学校、养老设施等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余颖介绍,每一个“15分钟生活圈”都是一个小微城市,千百个小微城市共同组成重庆这个超大城市。让每一个社区都“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实现“家门口的便利生活”,使老百姓满意、放心是生活圈规划建设的重要目标。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通过划圈定策、精准配置、共商共建、数字治理一系列举措,积极推动“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规划实施,努力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为了让生活圈规划建设得更合理、更便民,重点做了两方面的事:


  • 首先是根据慢行可达范围,结合管理边界,将中心城区全域划分成915个15分钟生活圈,引导统筹配置菜市场、学校、养老设施等,确保日常生活需求就近解决。


  • 其次是要求各区先摸清每个生活圈的缺项和居民需求,再结合实际“一圈一策”做规划、定计划,邀请居民全过程参与现状调研、方案制定和实施效果评价,有序推进生活圈的建设。简单来说就是先划圈,再按需补缺,全程听大家的。


为了让生活圈规划建设得更科学,为生活圈定制了“配方表”:


  • 首先是分类指导,将生活圈分为居住型、产业型、商服型、其他型及乡村生活圈,对各类型生活圈配什么设施进行明确。


  • 其次是灵活搭配,引导服务空间和功能混合利用,建设老幼复合、医养结合设施等,比如利用幼儿园闲置空间设置养老服务站,实现“老幼共托”。


  • 再次是精准配置,针对生活圈人口结构进行差异化配置,比如婴幼儿较多的生活圈增加嵌入式托育服务等设施,青少年比较多的生活圈增加一些体育活动设施。简单来说,就是该有的不能少,能合用的不单建,量体裁衣精准配置。


为了让生活圈更贴近居民的需求,建立“责任规划师”制度:


搭建了和老百姓需求之间的桥梁,同时和住建委共同推进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三师”进社区。召开“院坝会”听取居民意见、问需求计。举办社区规划艺术节引导居民共同参与社区营建,邀请规划师把关设计方案,推动生活圈共建共治共享。简单来说,就是“专家指导+居民做主”,大家一起商量着把生活圈建得更舒适。


为了让生活圈“更聪明、更智慧、更便捷”,市规划自然资源局正在开发“生活服务圈空间治理”数字化应用:


  • 帮助快速发现生活圈“有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怎么用”,促进各方协同优化、共同治理。


民主村资料图。


比如,九龙坡区谢家湾民主村社区,基于动态评估和空间需求感知,智能识别出停车位和充电桩不足等具体问题,利用近期无建设计划的用地,新增400多个停车位和部分充电桩。


未来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将升级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应用,把养老、教育、医疗等服务整合起来,实现优质智慧生活服务“一站式”平台。用数字化帮助生活圈“查漏补缺”,用科技让生活更加舒心。



如何做好资源优化统筹配置?

养老、医疗、文体等缺啥补啥





过去很多老旧小区匹配的养老、托育等资源不均衡,在“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过程中,重庆是如何做好资源优化统筹配置的?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傅倩倩介绍,解决“供需匹配不足”和“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是重庆推进“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提升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的关键发力点。


针对“供需匹配不足”,重庆力求“精准直达”。通过“渝快办”、社区微信群、网格员走访、开坝坝会等多种渠道,征集生活圈建设意见,特别是高度重视“一老一小”和困难群体的实际需求,做好心中有数,明晰“要什么”。


考虑到光靠固定服务点不够,重庆大力推广“流动服务”。如,文化大篷车进社区、巡回医疗队下基层,让服务主动“跑”到居民身边。


积极发展社区便民小店、连锁服务点,探索“将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在未来进行服务兑换”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新模式,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


服务项目也不是一成不变,建立动态“清单”,定期看大家用得多不多、满意不满意,受欢迎的加力推广,没有人气的及时调整,确保服务跟着大家的需求走。


针对“资源分布不均”,重庆全力“填平洼地”。深入开展设施现状摸底,将教育、医疗、养老、文体等各类服务资源精准标注在“一张图”上,一目了然明晰“缺什么”。


渝中区浮图关社区,居家老人在社区养老服务站食堂用午膳。重庆市民政局供图


考虑到不同地区在资源禀赋、人口密度、经济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无法按“一个方子抓药”,我们通过制定规划导则、服务目录、建设指南等实施细则,指导各区县、各街道“量体裁衣”。


比如,老年人多的地方,重点补充社区食堂、卫生站、活动室;年轻人扎堆的地方,重点补充托育点、运动场。新小区规划时把这些服务“绑”进去,确保一步到位。


老城区空间紧,就积极盘活闲置房屋、桥下空间、小区边角地,“见缝插针”建设小型综合服务点,努力让服务离大家更近更均衡。


比如,两江新区天宫殿街道积极盘活存量资产、拓展公共服务多元场景,联合本地企业、社会组织将两处空置社区用房打造成功能复合的生活空间,既可满足基本用餐需求,又可以在非用餐时段用于开展文娱活动、康复护理等,有效回应老年人、独居群体的关切和期盼。


“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持续攻坚、不断迭代的过程。”傅倩倩表示,市发展改革委将继续坚持聚焦群众需求,会同市级部门持续指导区县分年度、分批次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让“15分钟”不简单体现为时空概念,更是每一位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效、便捷、高品质、有温度的幸福生活圈,真正“走”进大家的日常,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家门口的文化服务带来哪些便利?

454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免费开放

今后文化服务 “一键触达”





市文化旅游委一级巡视员钟前元介绍,今年以来,市文化旅游委按照全市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部署,着力解决当前基层文化设施不够、供给不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率不高的问题,目前,中心城区已建成首批33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取得了初步成效。


将文化设施植入商街、嵌入小区、融入公园,培育建设了454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既有遍布全市、环境优雅、图书通借通还的城市书房,也有如九龙坡区民主村非遗小屋,大渡口区八桥镇翰墨馆、沙坪坝区井口街道社区惠民影院、高新区白市驿川剧院等特色空间,并全部实现了免费开放,节假日还错时、延时开放,让人民群众随时随地与高品质文化生活不期而遇。


高新区白市驿川剧院资料图。雷键 摄


践行“优质文化直达基层”,突破政府单一供给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文化服务。市级院团携优质剧目、获奖作品深入区县演出53场,下半年还将继续演出。


渝中区“乐响渝中”、江北区“江畔音乐会”、九龙坡区“念念九时光”、大渡口区“花开的声音”等品牌音乐活动深受群众喜爱,渝北区“文以载道”、江北区观音桥和合作村夜校、两江新区“意库学院”等艺术培训1672场,服务内容由传统的歌舞、乐器、书画扩展到摄影、插花、主持、茶文化和短视频制作等,服务对象也拓展到青年群体甚至全年龄段,真正形成了“百花齐放”文化服务圈。


当前,市文化旅游委正将“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的举措由中心城区推及到其他区县,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加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进一步整合专业文化机构和艺术院校、文化企业、文化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培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品牌,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生活。


同时,持续迭代升级“高品质文化生活”数字线上应用场景,大家只需从“渝快办”APP或“支付宝”“微信”的“渝快·文化生活”小程序进入,身边的各类文化设施和演出、展览、培训等十大类文化服务信息就一览无余;未来还将逐步完善“一站式”预约、报名、导览及服务功能,让优质文化服务随时随地“一键触达”。



如何引导更多群体参与?

推行“社区合伙人”

暖心服务“不打烊”





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徐彬介绍,外卖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是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建好生活服务的“圈”,也要“圈”起社会治理的力量。市委社会工作部将以友好型社区建设为抓手,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建设“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具体来讲,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白鹤社区“叮叮猫”志愿服务集市,提供多种便民服务。图源:九龙坡发布


  • 突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社区党建联席会作用,搭建“渝里乡商”基层议事协商平台,引领带动社区党员、群众、商户、物业企业等参与社区服务规划、资源统筹、志愿服务等。加强党建联建共建,推行“社区合伙人”治理模式,动员企事业单位、爱心商家、社会组织等建立“伙伴关系”,为居民提供义诊、爱心理发、日间照料等无偿或低偿服务。


  • 突出需求导向。实施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建设20个“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市级示范点,聚焦“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提供养老助餐、儿童科普、寒暑假公益托管等便利化、可及化服务。兼顾关爱快递员、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因地制宜提供歇脚休憩、饭菜加热、充电上网、AED急救等服务,有条件的可设置24小时便民服务站,暖心服务“不打烊”,让群众愿意来、方便来、喜欢来。


  • 突出队伍建设。选优配强社区工作者队伍,推行“全岗通”工作机制,将原有的多个办事窗口整合为2—3个综合岗位,“一站式”办理低保、临时救助等基本服务事项,释放更多力量到群众身边,了解群众需求,收集社情民意,开展议事协商,组织群众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 突出数字赋能。基于“渝快办”打造“渝邻汇数智社区”应用,汇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商户企业、公交站点、充电桩、停车位等便民数据,构建服务设施一图全览、居民自治一码参与、邻里资源一键分享等场景,实现数据互通、资源共享,搭建起社区内社会主体交流互动、共同参与的桥梁纽带。



何涯主持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