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在春天容易“情绪中招”,及时抓住心理“求救信号”!青岛心理专家这样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06:15:00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讯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然而在这个阶段,有些人也会出现烦躁、失眠、情绪低落的问题。在8日下午的“鲁医健康说・时令与健康”系列健康知识发布会上,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潘惟华,详细解答人们为什么在春天容易“情绪中招”。

中医讲,肝主春、主疏泄,肝气郁结会引发躯体不适、情绪和失眠方面的问题;再者,春季多风,风邪扰神,容易导致情绪不稳。潘惟华介绍,春季的心理危机可能暗藏以下几重“隐形推手”:生理的“过载警报”,春季气温、气压变化大,人体内分泌系统容易“罢工”。例如,光照水平影响血清素和褪黑素分泌,扰乱人体昼夜节律,易引起疲劳、抑郁、焦虑等情绪;社会的“期望重压”,职场任务指标、学业考试、家庭计划接踵而至,社交媒体上各种“自律逆袭”内容,让人难免陷入自我怀疑,有些人会陷入“别人在奔跑,我却跟不上”的焦虑;心理的“温柔陷阱”,人们总以为“春暖花开,心情自然好”,但若现实情况未达到预期目标,反而会让人陷入自责。“为什么大家都开心,只有我快乐不起来?”这种落差感,可能让情绪更糟糕。

“抑郁和焦虑不是‘矫情’,是生物、环境与心理多重因素导致的复杂健康问题,通过一些方式悄悄发出预警。”潘惟华说,抑郁症最显著的特征是持续性的情感压抑、愉悦感丧失,对曾经热衷的事物提不起兴致,并伴有强烈的自我否定。严重时可能产生轻生念头。焦虑症则表现为过度的忧虑,常对尚未发生的事件产生灾难性预期,例如将工作中的小失误夸大成人生失败。抑郁症患者常出现明显的精力衰退和睡眠问题,以及食欲和体重的异常波动。焦虑症则多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失调症状(如心慌、震颤、多汗)和不明原因的躯体疼痛,这类患者往往辗转于多个门诊就诊后才发现根源在于情绪障碍。抑郁症常表现为行动力下降,并逐渐回避社交。焦虑症则多见为坐立不安、小动作增多,以及拖延或逃避来应对压力。青少年情绪障碍可表现为暴躁易怒、拒绝上学或沉迷虚拟世界。老年人群则多以“记性变差”“全身不适”等问题就诊,需要与正常衰老和器质性疾病仔细鉴别。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抑郁和焦虑经常相伴出现。潘惟华提醒,当以上症状持续存在,并已明显影响正常生活、工作或人际关系时,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潘惟华现场给出了春季“情绪感冒”的应对指南。首先要养成给情绪“松绑”的微习惯,每天保证7小时优质睡眠是基础,规律的作息能让身体分泌平衡的情绪调节物质,每天散步20分钟,促进“快乐激素”内啡肽的分泌,就像给心情做了一次天然的按摩。饮食少涉及油炸食品和酒精,避免情绪“过山车”。

市民还应掌握给心理“减负”的小技巧,比如,接纳情绪,试着用冥想的方式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专注呼吸5分钟,让心情平静下来,再比如,打破完美主义,记录小成就,对抗“我什么都做不好”的消极思维,此外还可以约朋友踏青聊天,学会社交充电。

做好精神疾病患者的科学防护也很重要。春季是精神疾病复发的高风险期,患者和家属都需要提高警惕,首要原则是严格遵医嘱用药,患者或家属切不可因自觉症状减轻就擅自减药或停药。如果患者出现症状恶化的情况,务必第一时间复诊。家属要成为患者的坚实后盾,通过陪伴散步、共同养花等温和活动给予支持,特别是要警惕患者的自杀倾向,发现危险信号,要立即去看医生或拨打12356心理援助热线寻求专业干预。(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