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瑞幸 “杀熟” 风波:精准营销背后的精准收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21:21:00    

□黄庆菊(云南财经大学)

近日,瑞幸咖啡被曝“杀熟”,引发广泛关注。南京朱先生与同事购买同款咖啡,价格却相差6元,朱先生作为会员,价格反而更高。记者调查发现,不同消费者购买同一款“大西瓜生椰冷萃”,价格在10.9元至16.8元之间浮动。瑞幸客服称是系统发放优惠券不同,但这一解释难以服众。

瑞幸作为知名咖啡品牌,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杀熟”行为伤害了消费者的信任。消费者基于对品牌的认可成为会员,却遭遇价格不公,难免有被“割韭菜”之感。在竞争激烈的咖啡市场,品牌信任是吸引消费者复购的关键,瑞幸此举无疑是自损招牌。若任由“杀熟”现象蔓延,消费者会因权益受损而远离瑞幸,转而选择其他品牌,瑞幸苦心经营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形象将岌岌可危。

瑞幸的“杀熟”争议,本质是算法技术的异化。大数据和算法本应提升消费体验、优化资源配置,却在部分企业手中沦为“价格歧视”的工具。通过用户画像、消费习惯等数据,平台精准识别“价格不敏感型”消费者,对高频购买用户“区别定价”。这种行为严重违背市场交易的公平原则,将消费者的信任当作牟利筹码。在咖啡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消费者对价格极为敏感,瑞幸此举无疑是在消耗品牌积累多年的好感度,将忠实用户推向竞争对手怀抱。

从企业经营视角看,“杀熟”暴露的是短视思维与管理失序。瑞幸作为新茶饮咖啡赛道的头部企业,2024年财报显示其全年总净收入达344.75亿元,门店数量22340家。如此庞大的商业帝国,若真存在系统性“杀熟”,说明企业在追求业绩增长时,忽视了商业模式的根基——用户价值。价格体系的混乱,不仅会降低用户复购率,还可能引发法律风险。根据《价格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进行交易,“杀熟” 行为或已触碰法律红线。

这场风波更折射出互联网消费行业的共性问题。从电商平台的“大数据杀熟”到网约车的“动态溢价”,算法滥用已成为行业顽疾。部分企业迷信“流量至上”“利益最大化”,将技术优势异化为盘剥消费者的工具。当越来越多企业陷入“杀熟”的恶性循环,市场将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最终损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面对舆论风暴,瑞幸不能仅用“优惠力度不同”的苍白解释敷衍了事。企业应立即启动内部调查,以实际行动重建消费者信任;监管部门也需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算法滥用行为进行严格约束;而消费者则要增强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在遭遇不合理价格时,积极向相关部门投诉反馈,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督促企业回归诚信经营的正道。

当算法不再服务于优化消费体验,而是沦为算计用户的工具,精准营销便异化为精准收割。商业的本质是交换,更是信任的建立。对于企业而言,只有摒弃“杀熟”这类短视策略,真正将用户权益放在首位,用心打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积极与消费者沟通互动,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消费者的支持与忠诚,实现可持续发展,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商业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