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70余名入境游客乘游轮抵达安徽省池州市杏花村景区,赏花踏春,感受江南诗意……如今,越来越多国际游客将安徽列为深度体验中国文化的目的地。
从政策赋能到场景焕新,从服务提质到文化共鸣,安徽正以系统化举措打开入境旅游新格局。数据显示,2024年,安徽入境游客人次同比增长94.8%,国际旅游收入同比增幅达124.1%。
“机场的智能化引导非常便捷,手机扫码就能准确快捷申报个人信息。”比利时游客斯特克克斯·严谈及黄山机场的便利化举措,竖起了大拇指。这得益于安徽构建的“1+N”入境游政策体系——以《安徽省促进入境旅游工作实施意见》为纲领,配套航线拓展、支付便利、服务提升等30项细化措施,形成“省市联动、政企协同”的推进机制。
2024年以来,黄山机场开通了7条国际航线,池州港迎国际游轮停靠,黄山北站开通直达香港高铁班次;全省34家离境退税商店、2万余家外卡受理商户织就“支付无忧网”;外语标识全覆盖,边检“一站式”服务中心实现“一窗办结”。“政策与市场共振,推动安徽从‘过境地’转型为‘目的地’。”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安徽继续加大入境旅游工作力度,实施“入境旅游倍增计划”。推出优惠政策,拿出2000万元对旅行社入境游人次接待、入境游包机和境外营销招徕进行激励奖补,黄山市14处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门票、池州市20家景区门票对境外游客实施半价优惠。
“非遗体验让文化有了温度。”突尼斯小伙阿什拉夫在潜山痘姆乡体验揉捏陶泥后感慨。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痘姆古陶以开放工坊、国际展会、文创开发等形式,吸引36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60万人次。
在固镇县垓下遗址,科技为历史注入新生命。全息投影重现楚汉争霸的壮阔场景,引来韩国游客齐声吟诵《垓下歌》,与项羽“隔空对话”;国防教育基地内,研学团队通过VR技术模拟的古代战场,沉浸式感受中华文明的韧性。“我们不仅要展示历史,更要让历史‘开口说话’。”固镇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张艳梅说。
城市更新同样上演“变形记”。合肥老粮库的万吨筒仓内,法国艺术家的火烈鸟装置与工业遗迹碰撞出火花;蚌埠“靓淮河”工程将弃土变身为15万平方米体育公园,年接待海内外考察团超600批次。“安徽的创意让老空间‘讲’出新故事,我们正在筹备的艺术展将融入这些场景业态。”越南留学生阮梅儿告诉记者。
“入境游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文化对话。”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化文旅融合、打造新业态新场景,让更多外国游客感受并喜欢中国文化。
安庆倒扒狮街上,英国游客大卫·泰勒穿梭于油纸伞与黄梅戏台之间,用镜头记录“最中国的风景”;蚌埠滨河公园内,美籍教师马克一家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感叹“水利工程成了城市新名片”。
当前,安徽正以精准的措施推进入境游高质量发展,除了国际航线开通加密、外籍人员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外语人才培养等,还注重丰富产品业态,大力发展沉浸式演艺、生态康养旅居、数字创意旅游、跨境户外探险、非遗活态传承等。“我们的目标是让安徽成为世界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文化会客厅。”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孔令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