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口市龙华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则“研究生月薪3000元(含个人五险一金)”的临聘招聘公告,将“学历贬值”的焦虑推向风口浪尖。该公告不仅促使社会各界重新审视学历在就业市场中的实际价值定位,也引发了人们对体制内用工差异化模式与高等教育投入产出关系的深入思考。
这张看似普通的招聘公告,进一步来看,明码标价的3000元月薪,实则是一张包裹着制度性不公的“画饼”。扣除个人承担的五险一金后,研究生实发金额仅为2685元,尚不及海口私营单位平均月薪的一半。其薪资水平与岗位需求以及市场普遍认知的人才价值体系形成强烈反差。正如网友“寒窗苦读二十载,月薪不如送外卖”的调侃,道尽了教育高投入与职业低回报之间的断裂感。
更值得关注的是,招聘方虽然强调“临聘非正式编制”,却刻意回避了背后的核心痛点:同工不同酬已成常态,临聘人员的薪资普遍仅为在编人员的1/3甚至1/5;晋升通道几近缺失;所谓的“长期任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受制于单向的合同续签机制,承诺难以持续兑现。这种以编制身份取代岗位实际价值的双轨制,无形中筑起了一道制度性歧视的壁垒。
事件的背后,同时映射出当前学历供需关系的结构性失衡。2024年全国在学研究生已达409.5万,较十年前激增12.59%。硕士期望月薪9025元与实际7284元之间的显著落差,无情地揭开了学历光环背后的现实矛盾。更深层的问题在于,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严重错配,大量理论型研究生涌入事务性岗位,既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助推用人单位陷入“学历高消费”的恶性循环。
要破解这一僵局,需要多方协同发力。政策层面,应推动“同岗同责同酬”试点,以制度刚性弥合双轨制带来的待遇鸿沟;政府层面,亟需剥离非核心事务性岗位,避免高学历人才陷入低效就业;高校也须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而从个体角度来看,则应理性看待“编制迷信”,积极关注体制外更多元、更具价值的发展机会。
文凭是敲门砖,能力是铁饭碗。当学历的光环在三千月薪面前逐渐褪色,唯有不断提升能力、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才能筑牢个人发展的根基。真正的“铁饭碗”,从来不是一纸文凭或一个编制身份,而是适应时代变迁的核心竞争力。而当各级地方政府高调开展“抢人大战”,却将临聘研究生的月薪锚定在三千元时,制度性的价值矫正已刻不容缓,毕竟,人才价值的真实刻度,终将丈量一个地区发展的天花板。
作者:陈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