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是一座地处极边的“村落博物馆”,是火山环抱的休闲胜地,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首批美丽宜居示范小镇、第三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第一魅力名镇等荣誉称号。
“和顺”一名起源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初称为“河顺”,有“河顺乡,乡顺河,河往乡前过”的乡谚赞语,本意是“顺河而居”。《鼎建中天寺常住碑记》云:“粤稽河顺一区,自朱明正统以来,其间户口殷繁,人文蔚起,而丰足盈宁,代不乏人。”后因民风淳朴、重教兴文、士和民顺,故定名“和顺”沿用至今。
始建于明朝的和顺古镇,是由南下屯兵守边的汉人建设出来的,居民多为汉族人,镇上建筑因保留了中国明清汉族文化特色,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活化石。建筑基本保留着传统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样式,从堂屋、书斋、花厅到照壁、窗棂、门墙,精美的书画、雕刻无所不在,大多出自地方名家名匠或主人手笔,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山清水秀的和顺 保山市民政局供图
小镇四面环山,山清水秀,气候温和。黑龙山、来凤山、老龟坡、马鞍山、石头山等休眠火山与绕村而过的和顺小河使其既有“群山环卫,朝抱有情”之境,又含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和顺的选址继承了中原传统村落之精髓。舒展平缓的靠山山脉蜿蜒几公里将山脚和山腰的村子环抱,村前坝子呈新月形,平坦开阔,成聚风藏气之势。住宅从东到西依山而建,村中的大路小巷,全为石条镶砌,平整光洁;甚至村前的田埂上,村后芭蕉关的关坡上,也铺有石条。村前小桥流水、古柳垂映、碧潭湿地、白鹭野鸭、古树名木等自然风光配以粉墙黛瓦、画栋雕梁、飞檐斗拱的祠堂、庙宇、民居和造型优美的石桥凉亭、洗衣亭、水车、牌坊、照壁;幽谷中的楼台,还有蜿蜒曲折的青石板路,幽深宁静、古朴安详的庭院,每一样都精心设计,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构成了意味无穷的文化带和风光绮丽的风景线。环村而过的清溪上,一座座洗衣亭跨河而建。亭多为两间平房大小,房顶四角微翘,水上立有井字形石条,旁设木条凳。泉从石下流过,触手可及。村民在这里洗衣洗菜,晴天避热,阴天避雨,从田里做活回来,可在此冲洗纳凉。“远山莽苍苍,近水何悠扬;万家坡陀下,绝胜小苏杭。”这是李根源先生描绘和顺自然风光的诗章。和顺村落在青山绿水及四季景色变化的陪衬之中,构成了“和顺人家图画中”的景致。
和顺花木茂盛,人们重视乡村风景的培植,古建筑保存较多。西面,村子的尽头,和顺坝的南端,大盈江口的鳌山上有巨杉矗立的魁阁。蕉溪村旁,帅头坡与来凤山结合处的元龙阁,楼阁交错,气势雄壮。阁前池水青碧,地周古树成荫,湖光阁影,擅胜一方。古镇内的自然景观同样引人入胜,特别是由近百棵百年古树组成的千手观音树群,其中七棵古樟树仿佛千手观音般伸展,当中五棵排列整齐,形成绿色华盖,象征着古代人们对科举功名的向往,被称为“五子登科”。古树群下的火山石古驿道,承载着和顺人祈福和追求梦想的记忆,连接着捷报桥,象征着衣锦还乡的愿景。
和顺侨乡文化丰富,是闻名遐迩的物流集散地。和顺人以马匹为连接中、印、缅的主要交通工具,世代出国闯荡,涌现出了翡翠大王、棉纱王等一批雄商巨贾。“十人八九缅经商,握算持筹最擅长。富庶更能知礼义,南州冠冕古名乡。”李根源所作的这首小诗反映着当地的特点。和顺的居民原多为少数民族,南诏大理时期,汉族等其他民族逐步迁入,尤以明代为多。这些来自内地的居民有较高的文化,加上和顺地近缅甸,边境来往比较自由,边民常有来往,语言易通。因之,遇有军事、外交、商业等方面的公务,村民常被聘为“通事”(翻译)、向导,有的则在“缅字馆”任职;有的则往来于滇缅边境,经商开矿,做工服役;有的则在缅甸政府、机关中供职,甚至成为要员,如清代尹蓉曾被尊为缅王师,许名宽曾为缅王宰辅。明正统(1436年—1449年)后期到嘉靖初年的140余年间,中缅贸易繁荣,和顺人利用族人在京城为官和精通缅语的优势,开始经商。因此,和顺成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东南亚文化的交汇、交融之地,逐渐形成了亦农亦商亦儒亦侨的混合生活方式。至今,侨居海外的和顺籍华人、华侨已超过一万人,而居住在本镇的人口仅有6000多,因此,和顺成为云南最大也是最著名的侨乡。清乾嘉之际,社会稳定,海禁未开,与国外通商多沿陆路,此时旅缅华侨亦多,也是和顺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时期。自航海开通,腾缅商情锐减。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密支那、腊戍至曼德勒的铁路相继修通,由腾冲至缅甸腹地的交通大为改善,云南烟、酒、丝、茶等畅销缅甸,缅甸的棉花、玉器、宝石也大宗采进,腾冲的纺织业也一度兴盛。其后,关防禁严,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商道一度断绝,生意萧条。和顺侨胞身在国外,心系祖国,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积极支持革命事业,慷慨捐输,多方奔走,有的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
600余年间,和顺先辈们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培育出许多泰斗名儒、富商大贾。古镇有寸、刘、李、尹、贾、张、钏、杨八姓宗祠,修建最早的是寸氏宗祠,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最晚的是杨氏宗祠,建于1925年。这八姓宗祠建筑风格各异,规模大小不一,反映出当时各族姓人群经济状况及社会地位。寸氏宗祠自建成后除供族人春秋祭祀,缅怀祖宗外,多年来都是作为育人教书的场所,早在晚清、民国初年即被辟为校舍,先后曾作为和顺女子学堂、二等小学堂,新中国成立后,和顺中心小学、乡教办、乡幼儿园长期在内教学、办公,为和顺的教育事业作出过贡献。明清两朝,寸家出了223个秀才文武生、4个举人,并于光绪己未年出了进士寸开泰。如今祠中左右侧悬挂寸开泰手书的“寸氏家训”。古镇村民世代有人侨居海外经商,尊崇儒学重教育的民风使其虽处极边之地,但人才辈出,有护国军第一军秘书长、被章太炎称为“滇南一支笔”的李曰垓,名传滇中的教育家寸树声等知名人士,更有哲学家、革命家艾思奇等。
“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的和顺图书馆起源于清末的“咸新社”和1924年的“阅书报社”,在华侨和乡人的慷慨捐赠下,于1928年扩建并最终于1938年建成新馆,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馆内藏书丰富,拥有藏书13万余册,分设古籍、民国、现代3个书库,其中包括古籍和珍本1万余册,众多文化名流如胡适、熊庆来、廖承志和李石曾等人的题字为其增添了独特的文化价值。
和顺人追求儒雅,他们不仅把追求知识、追求文化的思想代代相传,村中随处可见门楣上高悬着多年烟尘遮掩不住的“书香世荫”“诗礼传家”等匾额,宗祠里的房屋、牌匾,荷塘中的亭台轩榭无一不流溢着悠远的文化和书香,表露出他们美好的愿望。
来源 云南省地名档案馆 供稿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