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吴梦真)新京报记者获悉,近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背包法官”团队通过现场释法、案例指引,助力安定门街道综治中心成功破解一起钢琴练习噪音纠纷,推动纠纷实质化解。
“背包法官”带着国徽到社区。图源:东城法院
“随便你们怎么处理,反正我就一个诉求,我在屋里不能听见琴声!”北京东城区安定门街道某小区,几家住户因钢琴练习噪声引发激烈矛盾。楼下住户坚持孩子需每日练琴,称“已加装隔音垫、调低音量”;楼上业主则要求“屋内不得听见琴声”。街道综治中心调解员做了大量的入户调查说服和劝导工作,中心工作人员甚至自费购买了分贝测试仪取证,但双方对“合理音量”“容忍限度”认知分歧巨大,矛盾持续升级。
“反复做了多轮调解,感觉没有太大说服力啊。这种情况到底侵权不侵权?到底谁的权利更优先呢?”接到安定门街道综合治理中心的诉求后,东城法院立即启动“和立方”工作机制,“背包法官”党员先锋队3名成员于当晚7时骑车赶往现场。
“可以通过法院的生效判决,为劝导群众规范自身行为履行容忍义务,提供更具说服力的指引参照。”针对调解员法律依据不足、劝导乏力的难点,法官现场拿出一本《“噪音扰民”相关纠纷典型案例集》,法官们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八十八条“相邻权相互容忍”条款及生效判决,再次明确了法律边界。
法院对接街道举行座谈会。图源:东城法院
街道综合治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居民的法治意识越来越强,街道遇到的纠纷类型也越来越复杂,“我们的调解员工作都特别认真,但总是不得其法。”街道综合治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办理群众诉求时,难免会遇到大量的涉法矛盾纠纷,怎样调解才能达到释法说理的目的,让当事人信服、让矛盾纠纷从“有结”变“有解”?是他们常有的困惑。
为了促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实质化解,东城法院启动“和立方”机制,法官和书记员背着国徽,骑着车,到所有离矛盾纠纷最近的地方巡回审判、指导调解。同时,还通过现场座谈,法院与街道工作人员针对正在办理的重点案件、疑难复杂纠纷展开深入讨论,法官们提供解纷思路、分享调解的方式方法。针对相邻关系、电动车起火、公共场所滑倒、消费者维权等生活中常见纠纷制作了一系列案例集,法官们还给街道综治中心的工作人员带来了常见纠纷的认定标准及裁判规则。
“有了这些权威案例的支持,今后我们开展调解的底气更足了!” 街道综合治理中心的干部们纷纷表示。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接下来,东城法院将逐步入驻综合治理中心,同时将与街道在畅通12368与12345热线对接、做好普法宣传、共同疏解突出重点案件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接、融合,不断拓展下沉解纷思路,更好地发挥法院的专业优势,加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力量,畅通基层治理微循环。
编辑 杨海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