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光阴流转,瞬间永恒。
回望新华社摄影前辈们的足迹,每一幅经典影像的定格,都凝结着时代的印记。他们用镜头丈量大地,以热忱捕捉真实,在重大的历史瞬间与平凡的烟火人间中,成就了无数直抵人心的永恒画面。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他们的讲述,重返现场,触摸历史,进入影像背后的故事,感受光影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职业坚守。
今天为我们讲述的是周家国,已85岁高龄的周老多次参与国家重大事件的报道,通过镜头记录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众多重要瞬间。
2024年9月26日,“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在国家金融信息大厦开展。这个展览精选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历史经典照片,不少珍贵资料为首次披露。在展览的“安居乐业”篇章中,有这样一张照片↓
1998年10月,在广东东莞长安镇,来自四川的女工钟琼英(前左一)和伙伴们一起吃午饭。
照片主人公甜美活泼的笑容感动了很多人。这张照片的拍摄者,就是周家国。下面就是他的故事。
我从事新闻摄影30余年,曾经在新华社总社和新华社广西分社、广东分社、香港分社工作。镜头聚焦之处,从普通市民到政要名人,从穷乡僻壤到发达城市,从民风民俗到当代工业,皆有涉猎。
在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公社安家落户的天津市医务人员和公社卫生院医务人员,为了方便山区群众治疗疾病,制作了适合马驮的药箱,装上药品和常用的医疗器械,巡回苗村彝寨,被誉为“马驮医院”。这是医务人员在猪场大队给苗族儿童打防疫针。(1975年6月14日发)
上面这张照片记录的是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近2000名天津医务工作者及8000多名家属南下支援祖国的边疆——发展地方医疗卫生事业,为广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强有力的支援,也为日后从根本上改善广西医疗卫生状况奠定了基础。
广西百色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公社,重峦叠嶂,一支由“天津医生”和当地医务工作者组成的马帮巡回医疗队,被人们称作“马驮医院”:靠着“天津医生”与当地医务工作者马驮肩扛,携带药品器械,进行巡回医疗,他们走村串户、跋山涉水、送医送药、治病救人,把“医院”办到群众的家门口,成为当时破解基层医疗卫生工作难题的行业典范。
农历四月初八,是广西壮族民间的传统节日——农具节。1983年的农具节在隆安县举办,参加的农民有九万多人。广西柳州市第三机床厂生产的TB-4型自行车泵,在1983年农具节上引起人们的兴趣。(1983年5月31日发)
“农具节农具节,家缺农具不用愁,糯米米酒送老牛,社戏歌墟任你游。”这是流传在广西隆安县那桐镇壮族老乡中的一首民谣,说的是每年四月初八当地最为热闹的“农具节”,节日期间,邻近十多个乡镇的农民朋友们纷纷聚集到这里,修缮、购买农具,为抗旱、夏收的到来做准备。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当年在“农具节”上拍摄的各种传统农具如今已经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则是各式各样的现代农用机械。
广(州)深(圳)公路改造工程的最后一项工程——长823米、宽12米的江南大桥,于1984年9月28日正式通车。从此广深之间公路运输畅通无阻,行车时间从原来的6小时缩短到3小时。(1984年9月29日发)
2024年6月19日,在广东中山翠亨新区大尖峰顶拍摄的即将通车的深中通道夜景。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于6月30日15时正式通车试运营。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上面这两张照片的对比让我感慨万分:第一张是我拍摄的1984年9月28日正式通车的广深公路上的江南大桥,第二张是刘大伟在去年拍摄的深中通道。
广深公路全长一百四十二公里,一九八○开始改造。改造结束之后,从广州到深圳,车辆只需三小时,比原来减少了一半。这样的变化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已经是巨大的惊喜,然而几十年之后,深中通道和南中高速南沙联络线相继开通后,让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深圳、中山和广州南沙进入“一小时生活圈”。人们从广州南沙开车出发,到中山城区只需15分钟,到深圳宝安将缩短到20分钟以内——这是我当年拍摄江南大桥时无法想象的,几十年的时间,沧海桑田,我见证了如此伟大的巨变。
丹霞山是中国最古典的“丹霞地貌”的命名地,被誉为世界最大的“红石公园”。这是“阳元石”周围的地形地貌(1993年4月12日发)。
过去外出采访,我很少预设具体题目。通常是抵达当地,深入接触情况,这样新闻线索自然就浮现出来了。
1993年3月,在广东韶关采风期间,我了解到一个特别的线索:当地一处被称作“阳元石”的地貌奇观。我即刻联系了中山大学地理系的教授一同前往现场踏勘。这根巨大的天然石柱,此前从未被公开报道,原因在于其形态酷似男性性器官。在90年代初相对保守的社会氛围下,新闻界选择性地忽视了它。
“阳元石”及其“守护神”阳元山(右侧高山)(1993年4月12日发)。
实地考察后,我拍摄了《阳元石》照片。稿件传回编辑部时,编辑们也略感踌躇。我随即在电话中阐明观点:这是全球喀斯特地形中的珍品,是自然界的奇观。经过沟通,照片终于得以播发。
没想到照片播发后反响热烈。很快,国内外游客开始络绎不绝地慕名而来。这里逐渐发展成为热门的旅游景点。
2004年,广东丹霞山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10年8月2日,广东丹霞山等六大中国独特的丹霞地貌捆绑申报的“中国丹霞”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2013年6月22日,游客在丹霞山阳元石景区留影。进入夏季,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境内的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迎来旅游旺季。新华社记者陈海宁摄
记者是站在时代航船桅杆上的守望者,他必须站得高看得远,他也更应该有穿破眼前世俗“云雾”的勇气和力量。
“花炮节”原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民族传承已久的传统节日。1981年的农历“三月三”,我和同事前去采访,当地有人劝阻,理由是封建迷信和妨碍生产。
“花炮节”是桂北山区的邻近的贵州、湖南两省边界的侗、苗、瑶、壮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民族传统盛会。每逢农历三月初三举行。这是仪仗队在送花炮台。(1981年8月4日发)
参加“花炮节”的侗族少女购得自己需要的物品满载而归。(1981年8月4日发)
远道而来的侗族姑娘,带着自制的糯米饭和侗族最佳的菜肴——酸鱼、酸肉,在中午时分,大家围聚到一起,共进午餐(1981年8月4日发)。
通过沟通,我们打消了劝阻者的顾虑:群众喜闻乐见之事,就有报道的价值。那届花炮节办得十分成功,我们的报道也顺利发出。侗乡花炮节至今仍在延续,而且越办越好。
作为摄影记者很辛苦,有时要拍摄一个画面,需要走很长的路,而且无论酷暑严寒,我们无惧风雨。但我觉得摄影记者也有一个优势:我们拍摄的画面是真实、鲜活的,更能激起人们心中的共鸣。
广东省惠东县港口镇有一个很大的沙滩,海龟每年都来产卵。然而,由于某施工队擅自将推土机开进挖沙,使海龟产卵场遭到严重破坏,海龟无影无踪。后来市政府把几千立方米的沙子填回去了,海龟就回来产卵了。
广东省惠东县港口镇海龟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抱海的半月状小海湾(1993年11月27日发)。
我通过当地的水产部门了解了整个海龟的产卵孵化过程。在他们的指导和配合下,我们冒着酷暑,晚上9点就去观察,守着海龟上岸的地点,一直守到次日凌晨2点多,海龟果然上岸来产卵了。我们就把产卵过程都拍了下来,后来我又往返多次,记录下完整的海龟卵孵化过程以及小海龟破壳而出,再爬回大海的过程。
雌海龟从上沙滩产卵到返回大海。一般每只龟产卵约100多个。这是海龟在夜间产卵的情景。(1993年11月27日发)。
图为海龟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把人工孵化和自然孵化的幼龟,集中精养30-150天后再放归大海,这样可以提高幼龟的成活率。(1993年11月27日发)
这样的照片增进了人们对海龟的了解和热爱,2001年,由国家、省、市、县联合投资770万元对港口海龟湾自然保护区进行扩建:改造通往保护区的公路两公里,兴建海龟孵化室、伤病海龟拯救室、海龟及海洋动物标本展厅等设施1500平方米。
一次我陪两个朋友去海南文昌旅游,回来路过一个养蜂场,我们就想去买蜜,过程中发现经营养蜂场的这对夫妻对养蜂特别热爱。
以养蜂为业的王勿民偕同妻子从老家浙江来到海南岛灵山县专事养蜂。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夫妻配合默契,养蜂成效好,日子过得很甜蜜(1999年摄)。
这对夫妻已经来海南岛这干了好多年了。他们生活在一个很简单的茅屋里,但生活得很好。我当时就拍了一组《养蜂夫妻甜如蜜》。后来他们看到报纸刊登了我拍的照片以后很感动,要给我寄蜜糖来,我说不要不要。现在不知道他们还在不在那里生活。
回忆起这些往事,常常让我心生感慨:作为一个摄影记者,我走了很多的路,认识了很多的人,也聆听了很多的故事,这是职业带给我的“工资外收入”,我觉得这项工作最大的“福利”是见证历史:我们能够在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候,身处现场,并且记录下那些重要的历史瞬间。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时候,我在深圳采访。深圳的大街小巷,灯火通明,上百万人上街庆祝香港回归。市民举着气球,夹道欢迎解放军进驻香港。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把这些欢乐的场景都记录在镜头里。
1997年7月1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主力部队通过深圳分别从陆路、空中、海面向香港开进。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主力部队通过深南大道时,当地群众载歌载舞冒雨夹道欢迎。
这个瞬间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想起来,依然让我激动不已。
回忆我30多年的摄影记者生涯,我没有觉得自己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只是在有机会见证历史的时候,我在现场按动了快门,记录下我眼前的一幕幕历史瞬间。如果说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什么可以说一下的,我想,努力用照片改变一个地方的面貌和经济状况,努力用照片帮助一个地方的传统延续下去......这些,都需要记者以敏锐的触觉和大胆探索的精神以及勇气才能实现。我努力去做了,这些努力有的变成了现实。
对此,我很自豪。
照片、讲述:周家国
采访:肖恩楠
编辑:刘金海、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