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洁
又到一年高考时。根据安排,2025年高考从6月7日开始,距目前已不足半个月的时间。此时,与忙着学习的高考学子相比,很多家长已经开始推进另外一个工作:高考志愿填报。
记者发现,多地已开始启动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比如近日在广西南宁市、云南曲靖市举行的高考志愿填报讲座等。这背后,是诸多省份高考新模式落地后,传统文理科界限被打破,但很多家长和学子也对复杂的志愿填报模式感到手足无措。
填报高考志愿确实是一个难题,但关键是抓住三个重点:学校、城市和专业。而仅仅谈城市选择,就让很多家长和学子感到为难:是留在家乡还是到大城市闯一闯?是选择分数低一些但学校强一些的中西部,还是冲着就业选择东部城市等等?
这些问题并无固定答案,但或许有几个思路值得参考。首先,大学和就业是强挂钩的,学校、城市和专业的选择各有侧重。其次,选城市也是一个“借势”的过程。再次,屏蔽一些焦虑的社会舆论,不要过度被“高薪专业”迷惑。最后,提前进行学业、就业规划。
首先,从数据上看,根据统计公报,2024年普通、职业本专科毕业生1059.4万人,与此同时,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135.7万人。换句话来说,扣除读研究生的部分人口和出国留学的少部分人口,约有8成高校毕业生将步入就业。
在高校和就业强挂钩的背景下,因为个人兴趣与禀赋不同,所以在选择学校、城市和专业上,并不存在统一的答案,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这三个重点因素进行排序。对不少人来说,在高考分数有限的情况下,到一个并不算突出的大学和城市,读一个好专业,或许也算一个好选择。而如果确定在某一个城市工作,则可以把高考志愿的填报重点围绕城市选择。
其次,选择某一城市读大学,可以先理解一下所在地的相对优势,然后选择“借势”。这个优势不仅仅指的是留在此地工作的地域优势,还有去相关产业实习的优势。
比如,杭州的数字经济产业优势突出,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的产业链,如直播和新媒体等,也带来了很多相关实习的机会。在这个城市读大学,不仅能相对更好获得去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实习的机会,也有相关衍生产业的不少实习和实践的机会。而且就算是之后要回到家乡或者去其他地方,这一实习经历也能够带来更明确的就业优势。
在记者之前针对读研大学生的采访中,发现一个情况:很多高校学子在选择读本科的时候,往往偏好大城市,但在读研的时候却更多选择家乡省会的大学。这是因为在本科阶段,很多人并没有想好要做什么,而读研时目标更为明确。因此,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如果尚不明确自己将来到底要干什么的时候,选择去产业优势突出的大城市,不仅实习的机会更多,而且相对来说未来可以更好地“换牌”,无论是留下还是离开都有选择权。
再次是热门专业的问题,在高考时“热门专业”往往等于“高薪专业”,但也有很多人发现,曾经在报考时的“热门”,毕业时却变成“冷门”。事实上,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存在一个供需关系的问题。如果想要拿到相对于其他专业更高的薪水,一定意味着这个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更加供小于求。但是形势是不断变化的,即使是在一个产业内部也存在前端、中端和后端的问题,如果产业已经发展到后端应用阶段,那么前端的人才需求量或许已经饱和,并不能一概而论。因此,不要被现在的“高薪”迷惑,也不要被“网红专业”所困住,可以一定程度上屏蔽一些焦虑的社会舆论,从自身出发进行选择。
最后,应该提前进行学业和就业规划。高中时期,学生和家长的目标明确,就是“考一个好大学”。但高考之后就需要进行志愿填报,很多人一进入大学就发现自己之前对所学专业缺乏理解,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业和就业规划。这一情况或许带来学习上的困惑和未来发展的困境。因此,如果学校和社会层面可以提前给高中学生更为专业的未来学业、就业规划,这一情况或许能得到改善。
进入大学阶段,很多东西已经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正确答案。填写高考志愿,也需要高考学子和家长从自身出发,综合各种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