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晚,籺村大舞台灯火通明,台下群众的掌声与宣讲员的讲述交织成温暖的声浪。茂名市茂南区开展百姓宣讲活动,启动“油城故事会”宣讲品牌,7位来自基层一线的宣讲员依次登台,一个个带着泥土芬芳、沾着生活气息的故事,为茂南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据悉,茂南区创立“油城故事会”宣讲品牌,搭建起展现茂南风采的立体窗口、培育“宣讲轻骑兵”的实践舞台。通过深挖本土精神富矿,汲取身边榜样力量,让理论宣讲“宣”出茂南特色、“讲”到群众心坎、“聚”成发展合力,赋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
从“忧居”到“优居”的民生答卷
官渡街道沿江社区党委书记阮明月的讲述,从台风“三巴”夜的紧急转移开始:“孙建兵同志发着39度高烧,午饭都顾不上吃,争分夺秒转移低洼群众。”清理卫生死角时,社区工作者小小身躯把下水道撬起;曾经斑驳的楼道被粉刷一新,老人坐在换上“新装”的社区里笑谈家常;社区干部每周上门对因病致疾的张阿姨进行照料交流……
“社区的变化凝聚着社区干部的汗水,‘5+2’‘白+黑’走家串户、调查登记,真正做到居民有需要马上到。”阮明月说,茂名摘得“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的时刻,所有街头巷尾的奔波、日夜交替的坚守,都有了最温暖的回响。
河西街道红旗中社区党支部副书记陈怡宏,则用“百千万工程”带来的变化打动人心。她记得社区有一个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王阿姨因楼前积水摔过跤。通过路面硬化、排水改造、加装感应灯,昔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居民楼,如今成为王阿姨等老人散步聊天的好去处。
“社区里60岁以上的老人有400多人,其中不少是独居或空巢老人,吃饭难成了他们最实际的困扰。”陈怡宏说,社区开设了长者饭堂,为老人提供平价营养餐。独居老人陈伯从抵触到每日打卡,在这里不仅解决了吃饭难题,更找到了“家的感觉”。
法治与仁心的服务护航
茂南区妇幼保健院科教部负责人吴小燕,用20年从医经历诠释“守护”二字。她难忘实习时遇到的宫颈癌晚期患者,有着精神障碍,三十多岁便骨瘦如柴,承受病痛。这份震撼让她扎根基层,专注“两癌”防治。从最初下乡被质疑“免费检查是骗局”,到如今带动团队完成5.2万多人次筛查,实现96%的宫颈癌早诊率,吴小燕感慨:“每一位患者康复时的笑脸,都是最珍贵的勋章。”
“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茂南区人民检察院三级检察官朱丽叶的这句话,道出了司法工作者的温度。她分享了两起案件:面对拒不认罪的电信诈骗嫌疑人,办案团队翻遍14385张照片等资料找到铁证,同时促成退赃挽损,让被骗老人黄某重拾希望;针对一起可能错判的案件,她坚持补充侦查,最终厘清事实,将罪名从量刑更重的“掩隐罪”改为“帮信罪”。“我们守护的不只是法律,更是人们心中的公平和正义!”朱丽叶说。
山阁镇金塘岭村干部柯舒华讲述的“向阳花”故事,让服务群众的画卷更添乡土气息。大园头村村委会主任梁群珍为修通果园路,在村民的质疑声中咬牙坚持:暴雨天帮梁叔抢收荔枝,裤脚沾满泥浆;自掏腰包买树苗,帮村民改良荔枝品种;洪水来袭时,她徒手清理储水陂的垃圾……终于打动了不愿让地的赵婶和莫叔。如今,三米宽的水泥路直通果园,梁叔的荔枝年收入超十万元,村头的表链厂让60多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泥土里长出的幸福画卷
“经过提升改造的公馆圩,大变样了,道路宽了,绿荫多了,更干净整洁了,街道车辆行人井然有序。”公馆镇蒲炉塘村党总支书记梁祖富讲述的旧墟改造故事里,老党员柯叔无偿让出160平方米土地,带着干部挨家挨户敲开房门;企业家吴总让出小巷,建起免费“土特产街”,让陈阿姨的番薯摊从“见城管就跑”变成“稳稳当当赚钱”。“这条有着400多年文化传承的老圩,如今换了新颜,这正是茂名城乡融合发展最生动的写照”梁祖富说。
90后返乡青年、甘底村“鸡司令”廖启颖的故事,则点燃了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放弃城里高薪工作的他,面对村民“大学生不会耕田”的质疑,用行动回应:党员带头签约、暴雨夜说服乔伯、陪孤寡老人添伯学吹笛子……最终带动全村118户签了代销合同,成立的强村公司年营业额超200万元,村集体收入从零增至30万元。“乡村致富的秘诀,就是政策东风、党员先锋、干群一心。”廖启颖说。
茂南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说,“油城故事会”将继续讲“百千万工程”故事,用“小切口”展现“大主题”,通过健全宣讲机制、创新传播形式等,讲出茂南精气神,为“百千万工程”注入精神动能。
撰文:颜志雄 通讯员 陈璇
【作者】 颜志雄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