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潜心研究风湿诊疗方案(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06:05:00    

健康时报记者 陈龙飞 侯佳欣

张烜(右)指导学生开展研究。 北京医院供图

张烜(右一)查看患者片子。 健康时报记者 牛宏超摄

人物小传

张烜,1969年生,江苏淮安人,风湿免疫科专家,北京医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临床免疫中心主任,30余年坚守风湿免疫临床一线,带领团队成功救治逾10万例疑难危重风湿病患者,研发靶向免疫治疗风湿病新技术,参与制定首部中西医治疗类风湿国际指南。

一大早,张烜的身影出现在北京医院风湿免疫科的门诊长廊。周二是他的出诊日,他总要早到一些。“要让患者来到诊室时,第一眼就能看见我。”这个朴素的信念,支撑着他走过1万多个晨昏。

坚守风湿免疫临床一线三十余载,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脏器衰竭的绝望,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蜷曲变形的双手,张烜目睹过太多生命在免疫系统失控中凋零,为患者驱散病痛的阴霾成为他坚守的信念。

久久为功,他以精湛医术带领团队成功救治逾10万例疑难危重风湿病患者,牵头研究确立了中西药联合治疗风湿病的方案,研发出靶向免疫治疗风湿病新技术,助力我国风湿病诊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不仅是医学的攻坚,更是医者仁心的坚守。

探索风湿免疫领域空白

“让患者能‘站’着出院,是我一直努力做的事情”

在北京医院风湿免疫科的诊室外,坐着轮椅、拄着拐杖的患者不在少数。“让患者能‘站’着出院,是我一直努力做的事情。”张烜说。

“今天有位白塞病脑病患者来复诊。8年前,她第一次来就诊时因脑瘫坐在轮椅上,两个人扶着都站不起来;如今她不仅能站立,还能正常行走,甚至爬山。”谈及这名接近康复的患者,张烜脸上透着几分柔和,“这个过程很不容易,能熬过来的都很勇敢。”

找张烜问诊的患者,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杂症患者,可以说,张烜的这间小小诊室,承载了他们的希望。

“有时候,压倒患者的不只是疾病本身,还有那种难以忍受的痛苦。”张烜说,风湿病并不是某一种病,而是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在内的200多种病的统称,这样的患者在中国有上亿人。

1994年,博士毕业后,张烜开始住院医师轮转培训。当同期住院医师纷纷涌向心内科、消化科等热门专科时,张烜的目光却定格在相对冷门的风湿免疫科。

“年少气盛,总想着去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张烜说,彼时,我国风湿免疫领域的医学研究还存在大片空白,“一到休息时间,我就去借书、借病例,最多的时候一天借十几本,通过研读分析,尽可能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我们能等,但患者等不起啊!特别是了解到很多重症患者变卖了家里所有前来求医,心里很不是滋味。”30多年来,面对患者,张烜保持深切的关爱之情和换位思考的意识。有一次查房,他看到患者家属蹲在楼梯间啃冷馒头,当即把身上所有的钱甚至兜里的硬币都掏了出来,“想着能帮一点是一点吧”。

为了解除患者的“痛”,张烜不曾停歇。“风湿免疫病都是慢病,有些患者我已经长期随诊二三十年,很多人都是从‘抬着进来’到‘走着出去’,那种成就感是最纯粹的,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张烜说。

“还有什么问题不清楚的吗?”门诊中,几乎每名患者临走前,张烜都会确认再三,“不能让患者带着疑虑离开,我少休息一会儿,就能给患者更多帮助。”

为患者找到更多治疗的可能

“医学研究的突破,应该源于重要的临床需求”

“实在是太贵了,我们真的用不起啊!”这是张烜听过最多的一句话。过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生物制剂一个月要好几万元。后来即使降到一个月几千元,许多家庭也难以负担。

面对高昂的药品价格,张烜希望能为患者找到更多治疗的可能。“使用雷公藤的中药复方,每月只需要四五十元,但都是基于临床医生个体用药经验,缺乏高循证等级临床研究证据。”张烜说。

2010年,张烜牵头开展了雷公藤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系列临床研究。十二年如一日,其间克服了种种困难,也不乏不理解的声音。张烜说:“有人说我们在做一件‘呆事’——太便宜的中药,没有人愿意做,没有经费支持,还要用工资收入填补。”

可张烜从没想过放弃。除夕夜,团队还在讨论研究进展;团队里所有人都知道,科研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即使努力也不一定有理想的结果,但没有一个人退出。“这是一件平凡但是有利于患者的事,我们必须坚持。”张烜说,“如果找到可推广的新方案,我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每年能节省很多药费,不少家庭就不至于因病致贫、返贫。”

这件“呆事”终于在12年后有了回响。团队用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证实:中西医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方案治疗效果比国际经典方案更好,而且没有增加额外副作用。研究成果刊登在《风湿病年鉴》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受到广泛关注。

“医学研究的突破,应该源于重要的临床需求。”张烜说。

近些年,他又投入了另一项研究:“哪些患者可以减少药量,哪些可以安全停止用药?”

很多人认为,风湿免疫病患者需要终身服药,但张烜不这么认为。“该减少就要减少,能停下就要停下,某些情况下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带来的伤害更大。”

2016年,他从系统性红斑狼疮“减药停药”这个临床痛点入手,开启临床研究。经过不懈努力,这项研究结果建立了稳定期红斑狼疮减停药策略。有的患者经过多年来的系统随诊治疗,已实现停药多年未复发;有的患者因为及时正确减停药,最大限度避免了激素的副作用。张烜说:“这些临床研究成果,比任何荣誉都更有分量。”

制定中西医治疗类风湿国际指南

“要让中国的风湿免疫治疗方案登上国际舞台”

从博士毕业后从事风湿免疫临床工作算起,张烜深耕风湿免疫领域30余年,在中国风湿病学领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和良好的口碑。

“成绩不完全属于我个人,而是来自于一代代前辈和同行的托举。”张烜说,风湿免疫前辈唐福林教授上世纪80年代去国外做访问学者时,不仅省吃俭用,回国时还用身上所有的外币买了实验室检测仪器,“老一辈医学工作者的这种情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提醒我要跳出‘小我’,更多地考虑学科发展和我国风湿病整体诊治水平的提升。”

2000年1月,张烜到国外做访问学者。一些老前辈嘱咐他:“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无论走得多远,永远要记得,你的根在这里。”海外的经历,让张烜得以更加切实地对中西医治疗方案进行比较,看到了我国在风湿病原创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他想:“一定要让中国的风湿免疫治疗方案登上国际舞台。”

这些年来,张烜和一些国际专家一道,经过系统评价、证据整合分级和反复讨论,共同制定了首部中西医治疗类风湿国际指南。凭借这股劲,他带领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发现和鉴定风湿病致病和炎症风暴新型关键靶点和机制;研发出全新的诊断标志物,提高风湿病早诊率……

“我们所做的工作不仅带动了中国风湿免疫疾病的诊疗发展,还影响了很多国外专家对中国诊疗的认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主任来向我们‘取经’,请教如何治疗严重消化道受累的狼疮患者。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风湿科集体组织学习我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张烜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2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