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布、卖花、做肥皂……这是集市?还是商业街?熙熙攘攘的徐家花园街头,隐藏着一个个“体制内大院”,原省文史馆、省歌舞团、省手工业管理局等曾坐落于此,车水马龙,活泼与严肃之间,张力满满,让这条街巷充满了割裂与反差感。
徘徊于这条独特的街巷,一些事儿,不得不谈。
百米街巷,大院林立
拾级而上,举目四望,皆是风格迥异的庭院。这条位于济南“西关”的街巷,宅院错落,鳞次栉比,几乎一步一院落。
而要说它的出现,则源于旧伪军阀徐鸿宾。民国6年,也就是1917年,外号“徐大麻子”的徐鸿宾看中此地,于是,他购买十亩地,在这里建造宅院和花园。
时间长了,很多人家在其周围垒土建房,逐步形成街巷,这条街便以徐家花园命名。
徐家花园的“奇”,多半源于坐落于这里的大院。
省文史馆及宿舍、省公安厅驻地、西青龙分社、省京剧团宿舍、省药品检验所宿舍、省歌舞团及宿舍、省劳动局宿舍、省手工业管理局及宿舍、省公安厅幼儿园、回民卫生所……大院纷纷“落户”,人气日鼎。
徐家花园街52号,是整个街道的中心。当年,这个院落的大门正中,挂着一个圆圆的木制钟表,很多居民看时间都跑到此处,因此这个地方也称“大表”。
随着聚集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夏天的时候,人们拿着扇子在此乘凉,家长里短“情报”发布极快,所以这个地方还是整条街道的“信息中心”。
院落各异,“大家”云集
徐家花园街的院落不仅数量多,而且大多各具特色,同时,这里还曾住过很多大家名流。
徐家花园1号左家小院,原本是一座旧式传统的三合院。左家是大户人家,人丁兴旺,家境殷实。当年,这里住着一家四代同堂,左家奶奶是位非常漂亮又善良可亲的老人,她与大儿子和小儿子同住一个大院,加上儿媳、孙媳以及孙子孙女等十几口人,大家和睦相处,让左奶奶在这个小院里享受着天伦之乐。
徐家花园4号是山东省文史研究馆。走进大门,左、右、前三方各有漂亮豪放的二门,前方二门南侧有个不起眼的边门。这四道门,仿佛四道屏障,隔开四个不同的世界。居住在这里的人都不一般,大多是老学究,例如栾调甫先生、张静斋先生、金芬先生等人。
徐家花园8号可以说是“闹中取静”的存在。它处于闹市之中,大块岩砌的屋墙和院墙,东西胡同内仅有东西并排两套坐北朝南的三合院,院门朝南,有北、东、西屋各数间,还有一棵生长了几十年的参天大槐树遮阴,老式房屋内有木板虚棚,加上墙厚,冬暖夏凉。
徐家花园12号,曾是省长官邸,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是省公安厅办公驻地,最后是省电子工业局办公地,现在成了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宿舍。
风流人物,潮起院中
电视剧《北方有佳人》以民国初年至抗战胜利时期的济南为背景,讲述了女主角向邻居学习小曲子,即后来的山东琴书,并在劝业场卖艺谋生。之后,她转而学习京剧,最终成为一代名伶。
劝业场,琴书、快书等亲民表演层出不穷,是上新街片区最有吸引力的地方,也同样是当时济南曲艺技艺高峰。在这里,可一窥当时的济南风貌。在大咖云集的地方,数风流人物还要看徐家花园。
徐家花园街45号是艺术大院(当年称省京剧团宿舍),北街到南端就是52号院的丁字路口,大院有平房、老式二层楼、新式的居民楼,大院房子参差不齐,却出了不少艺术界璀璨明珠。据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方荣翔、殷宝忠、尚长麟、宋玉庆等,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薛中锐和王玉梅早年也在此院居住。还有很多省歌舞团的著名歌唱家等等。
徐家花园街因“花园”得名,浪漫中带着些市井气,既接地气又灵动。
如今上新街已修缮一新,来这儿,体验不一样的松弛感吧!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记者:杨雯雯 编辑:韩璐莹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