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火器发明之后,城池的防御便失去了作用,殊不知,火器在发展,城池建筑也在进步,从拥有火器之后,守城的成功率也是极高的。
事实证明,攻城战虽有成功的案例,但是在数据的对比之下,便不值一提,攻城的一方失败率甚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城池防御。
那么城池防御前要做好哪些准备?
1.坚壁清野
简单来说,就是将城池周边的、一切有利于敌人的东西全部搬进城内,甚至烧毁(这是迫不得已的做法),让城池外围变成焦土,让敌人无处藏身,失去隐蔽的敌军自然成为守城方攻击的活靶子。
为此,有的将军不惜毁掉城市外围的村庄、寺庙、佛塔,甚至挖山填土,总之任何有利于敌军藏身之处,皆被清理。
《武备辑要》总记录了一个细节:坚壁清野,还会将生产硝石、硫磺、铅、铁以及商行和工匠,全部放到一块,以此确保这些物资的不会被敌军利用。
更有甚者,直接在城池外围的井、河流以及小河里面投放毒药,这一招,古人可谓百试不爽。
当然在做这些之前,势必要将己方的粮草物资准备齐全。
2.粮草物资
一场战争,最终能够获得胜利的,多半是后勤有多保障的,除非是持久战,边生产边打仗的案例比比皆是。
明朝《救命书》中提到,一座县规模的城池,粮草至少有准备两千石,具体看人口。但至少要做到士兵能吃饱,老人小孩饿不死。
除了基本维持生命的粮草,还有物资。很多人理解的物资能想到的只有武器,事实上在守城时要准备的物资是非常多的。
首先要从仓库中调拨,都是来自民间,比如灯笼、油、木制炮架、石灰、长枪、钉子、弓箭、锄头等,就连笔墨纸砚也会调拨。
只有人民齐心协力,才能守好一座城池。
3.动员兵民
纵观历史,从未发生过守军凭借一人之力就守住城池的,很多人听闻诸葛亮的空城计,事实上这只是演义中的情节。
以少胜多的有,但是并不多,更不可能是一人守城,所以要守住一座城池,不仅要动员士兵,还要动员百姓。
历代兵书都有详细的记载,其中就写了如何动员百姓的详细做法,士兵平日里都在操练,一声令下,很容易动员,而百姓则不同,需要做足前期工作。
《武经总要》中记载,百姓当中,身强体壮的男子优先记录,作为补充人员,一次加强城池防御,其次是精壮的妇女,就连老人和小孩也有相应的任务,例如发放粮食、收集其他物资等。
当然,这些有可能都是强制性的,战争面前,谈不上自愿。
4.安全措施
战争来临,要做的不仅仅是上面那些事,最重要的是稳固人心,要做到这点就必须让他们感受到安全。
在近代战争中,很多时候战事还未开始,城市内就已经出现敌军,简单来说就是所谓的汉奸。
现在叫防汉奸,在古代叫防穷民,战争中有很多潜在的危险,这些危险都藏在“穷民”。
之中,这些细作很可能让守城功亏一篑,他们往往能发挥重大作用,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所以在动员百姓和士兵时,都会进行有效且严格的控制,严查每一户家庭出现的新人口,还会让家属们描绘新来人口的样貌,对城内百姓也会进行检查。
在检查的过程中,有几个职业是检查最多的,如游客、和尚、鞋匠、剃头匠、算命的,因为这些人流动性强,也最容易探听到军情。
针对细作出现在这类人群,采用的都是保甲制度,十户一甲,有一人犯法,十户一起受罚,这个惩罚确实严重,十户人少说也有三五十人,所以往往会有很多买通之后的细作被举报。
除此之外,一些特殊的地方场所也排查得非常严格。
例如寺庙、青楼、旅馆等,这些容易藏身的地方都会有士兵把手。
做好这些基本安全工作,就要开始下达命令,不准居民吹响器,甚至是高举竹竿,因为这都有可能是和敌人互通信息的手段。
之后让士兵和百姓加强防火意识,古代房屋建筑多为木头以及茅草房,所以要在火势难控制的地区添加足够的水源。而那些以往堆积在一块的稻草、秸秆都尽量分散放置,家家户户水缸备满水,再组织好灭火队伍,灭火的工具,这些都是提前准备好的。
《武备辑要》中有一点着重提出,就是火药库的看管,不得马虎。
综上所述,就是城池防御中必须要做到的,能做到这些,要守住一座城池基本上不是难事。
如果要加大守城成功的概率,那就得看具体的战略战术,这就涉及到守城将领以及军事的才能,如果将领和军师都懂兵法,且有经验,只要不是双方人数太过悬殊,可以说成功守城的概率至少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