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体滑坡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地震:地震烈度大于7度的地区,坡度大于25度的坡体,在地震中极易发生滑坡。
降雨和融雪:持续的降雨或大暴雨,使山体或岩土湿润变成流状,产生滑坡。
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和浸泡,降低岩土体的稳定性。
冻融作用:冻融循环导致岩土体结构失稳,容易发生滑坡。
其他自然因素:如海啸、风暴潮等也可能诱发滑坡。
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
地表水排放: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渗漏,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均易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岩、土体。
地质构造带:如断裂带、地震带等,岩体破碎、裂隙发育,有利于滑坡的形成。
易滑(坡)的岩、土分布区:如松散覆盖层、黄土、泥岩、页岩等,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综合分析
山体滑坡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如地震、降雨和融雪等会破坏岩土体的稳定性,而人为因素如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和地表水排放则会进一步加剧这一过程。在具体案例中,还可能存在其他诱发因素,如地下水活动、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冲刷等。
建议
为了减少山体滑坡的风险,应采取以下措施:
对易发生滑坡的区域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其地质构造和岩土体特性。
在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避免在地质条件不稳定的区域进行大规模的开挖和堆载。
建立完善的滑坡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的滑坡风险。
在斜坡地带进行植被恢复和保护,减少水土流失,增强坡体的稳定性。
建立有效的排水系统,减少地表水对坡体的冲刷和浸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