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首页 >  常识 > 

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有哪些(种群及其动态一轮复习知识点)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0 09:36:24    
  1. 种群的概念

两个“要素”:同种、全部生物

两个“条件”:时间、空间;种群具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 样方法
  2. 调查步骤:

确定调查对象


选取 五点取样法:

样方

随机取样

等距取样法:

计数:记录每个样方内的该种群数量(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

计算种群密度:计算个样方内种群密度,取平均值作为该区域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1. 注意事项:

适用对象:植物以及一些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样方大小:草本1m2,灌木16m2,乔木100m2

  1. 标记重捕法
  1. 调查步骤:

确定调查对象

捕获部分个体并标记,记录个体数M

重捕、计数: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一部分个体,并计数数量n及其中被标记的个体数m,然后放回原来环境中

计算种群数量:

  1. 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
  2. 种群的数量特征
  3.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学特征
  4.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5. 年龄结构包括三种类型:增长型①;稳定型②;衰退型③,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6.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7. 种群的空间特征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1. 种群的数量变化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实验室条件):

食物空间充裕

气候适宜

无天敌,疾病

现实状态:

食物空间有限

各种生态因素综合影响

特点

种群以一定的倍数持续增长

种群数量增长到K值后,将在K值附近保持相对稳定

环境容纳量

无K值

有K值

种群增长率

不变

逐渐减小

种群增长速率

增大

先增大后减小

曲线

因环境阻力被淘汰的个体

  1. K值和K/2值在实践中的应用
  1. K值的应用
  1. 野生生物资源保护: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2. 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1. K/2值的应用
  1. 资源开发与利用: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 有害生物防治: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